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常见问题

您的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文章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2/5/11 阅读数:1515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全新发展时代,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抓住发展机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为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培养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从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入手,探寻思政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优化思政教育发展路径,能够真正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架构,构建中国化素质教育形式。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新时期背景下,人们习惯利用互联网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借此契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强化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感受互联网的价值意蕴能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党和国家始终关心教育事业发展,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应切实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确保党对学校的全方位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才能确保青年学生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1影响思政教育方式

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有更多渠道了解不同思想,接触不同信息,但这却对传统课堂式教育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明显不能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如何改变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思考问题。虽然高校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并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但目前思政教育网站教育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会影响大学生学习热情,使思政教育失去吸引力。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发现主动浏览思政教育网站的学生数量较少,这会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发展。

1.2冲击思政教育载体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纸质教材展开教学,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始利用互联网展开教育,但现有的教育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育载体的单一会使思政教育无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育载体的拓展对高校和教师都是个严峻的挑战,虽然大学生习惯利用互联网娱乐和生活,但很少借助其展开自主学习,这说明目前的思政教育吸引力不强。教育载体单一是影响思政教育发展的主因,而拓展教育载体,对学校、教师、社会、企业、家庭等要求较高,如何推动多方加强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成为高校重点思考问题。

1.3影响学生信息素养

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关乎其学习状态与学习质量,虽然新时代大学生会利用互联网展开生活,但由于其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很难对互联网中的内容进行有效辨别,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受影响。虽然学校会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但由于不良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多元化,因此要提升大学生辨别意识,增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助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迎接挑战的最佳办法。高校需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队伍,加强网络空间净化,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才能避免不良信息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2、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2.1丰富教育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高校会借助互联网完善线上教育内容,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打破传统课堂教育形式。互联网能拓展大学生学习视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更能提升教育内容的共享性和及时性,确保大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系统化学习。感受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借助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能打破传统理论灌输式教育,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更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2.2拓展教育平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借助互联网构建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而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者,习惯利用灌输式教育展开教学,长期占据主导性地位。新时代互联网能拓展思政交流平台,使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学生的真实意见与建议,构建和谐教育氛围。学生可借助抖音、微博等发表个人看法,教师也可利用信息化数据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教育平台的拓展,为思政教育优化提供助力也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更拓展了思政教育形势。

3、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

3.1加强学生培养,构建自我教育形式

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对学生自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速度较快,习惯利用互联网沟通、交流和娱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感,可引导大学生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展开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互联网教育平台推动了线上教育比例提升,能加强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更能打破传统教育束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拓展。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一时代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既要避免其出现网络成瘾现象,又要引导其学会科学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展开学习,以此打破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影响,极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为避免大学生在具有隐蔽性的负面消息影响下迷失自我,可加强对其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

第一,大学生应自觉提升媒体素养,既要存在质疑精神,又要具备信息敏感性,才能避免盲目跟风。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的媒介素养方面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以此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从而提升其辨别意识和辨别能力。

第二,提升大学生自控能力,确保大学生实现自我监管。互联网使大学生接触新鲜信息的途径增加,大学生在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掌握的同时,也需要强化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深入了解,才能避免在网络中耗费时间。高校可在线上教育平台中增加沟通与交流模块,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能够避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

3.2优化教育方法,完善思政教育格局

高校可借助榜样式教学方式推动隐性教育及显性教育相结合,均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推动课堂教育与线上教育协同发展,以此完善教育格局,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第一,借助示范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辨别意识和辨别能力。为学生树立典型时,除选择正面典型外,也可选择反面典型,以此将理论化教育转化为实践性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知思政教育魅力,提升思政教育说服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其向优秀榜样进行学习。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时,也要注重拓展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功能。例如,高校可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契机,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并利用新媒体加强正能量内容宣传,促进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

第二,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传统思政教育以说服式教育为主,注重理论教学。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出现,使教师可加强对教育主体的全方位了解和认知,这也为实践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高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提升大学生实训与实习比例,而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性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践行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

第三,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传统课堂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而线上教学可拓展理论教育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提升思政学习热情,从而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3.3创新教育载体,助力思政教育拓展

在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可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以此完善教育架构。

第一,可利用互联网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均衡线上线下教育空间,又要借助慕课、微课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而努力。以互联网为载体打造的网络教育空间,能拓展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也能利用微课件助力学生强化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教师可在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中上传热点话题,利用热点话题探讨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以此打破填鸭式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二,构建丰富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能集结众多志同道合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思政教育展开时可借助社团活动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确保社团活动具备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社团活动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沟通和交流频率,也能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对组织领导者的针对性培养。学校可适当为社团活动开展提供财力与物力支持,以此提升高校社团活动开展频率,拓展思政教育载体。

第三,拓展实践活动形式,利用公益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虽然高校会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但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数量较低,为拓展思政教育载体,高校可定期组织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公益活动,并利用公益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满足感,激发其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强化其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认知和了解,也能促进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4强化教育反馈,畅通沟通交流渠道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应完善反馈评价保障体系,畅通评价渠道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全方位认知,才能提升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第一,创新思政教育反馈评价保障体系。高校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旨在推动思政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优化,并为其创新提供系列性指导意见,学校可加强对校园内新媒体建设的重视,利用财力和物力投入使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平台,并在发展新媒体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教育者和辅导员需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变化。了解学生变化时,高校还要适当畅通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发声渠道,利用其意见与建议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从而确保评价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开展。

第二,拓展反馈评价渠道。传统评价反馈以问卷调查为主,虽然问卷调查能适当了解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但实名制的问卷调查无法真正倾听大学生的声音,由此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评价渠道,以匿名性方式了解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匿名性评价能保护学生隐私,更能鼓励学生发表真实意见,促进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也能推动思政课程有序发展。

第三,加强对评价结果的重视。高校可借助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思政课教师,助力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反思,转变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构建系统性培养方案,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师生和谐互动时,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应基于动态化数据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怀,从而采用合理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此构建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思政教育模式。

3.5革新教育环境,健全多方监管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式完全发生改变,应借此契机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加强对思政教育和网络安全的全方位监管,才能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

第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借助校园文化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借助校园广播与学刊等强化对校园文化特色的宣传。与此同时,高校需打破传统刚性化管理,助力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助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可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思政相关内容,尽量以此形成热点话题,促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思政相关知识。

第二,塑造与思政相关的校园文化,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学风和班风,为学生营造良好教育空间,使学生在校园中接受思政教育熏陶。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在国家发展时为其积蓄人才力量。而我国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应基于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育环境革新时,也需加强对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全方位调研。

第三,健全监管制度。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时,需借助互联网拓展思政教育平台,构建网络化教育模式时,也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进化。保证网络安全,加强信息过滤,能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提升监管力度,拓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可构建健康网络环境。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应加强合作,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能借助互联网积极弘扬主旋律,也能使学生明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学生只有约束自身言行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才能为健康网络环境构建贡献力量。

4、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能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积蓄人才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备政治性特点,要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须顺应时代,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助力华夏民族复兴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明.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34-139.

[2]冯刚,史宏月.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与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45-152.

[3]崔强,宋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36-38.

[4]张旭念,杨金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提升路径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2):12-15.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