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2/21 阅读数:804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唐禄初级中学    陈罗寿

摘要:现时有些学生心理脆弱,自寻短见,敲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从“正确认识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特性、充分发挥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功能、不断提高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成效”三方面来谈谈校园心理建设。

关键词:校园心理环境;健康成长


现时有些学生心理脆弱,自寻短见,敲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最常处的环境——校园入手。学校中的人、事、物等能对人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校园心理环境。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及学风。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调节情绪、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健全人格。

一、正确认识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特性

人的心理形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环境,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极为关键的环境和条件。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对那些影响学生成长的不良心理环境进行改造,如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评价,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二是要从学校管理目标出发,对一些潜在的而又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加以营造,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1、校园心理环境是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师生共性的心理状态、思想、学习、工作作风的总和。如教风、学风、师生关系、学校传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影响和制约学校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2、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是附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及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校园心理环境的构建不能单靠少数专职教师或者部分教师来实现,它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关注和共同参与,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充分发挥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心理环境是学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学校集体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1、导向作用。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校园心理环境应当保持其教育的方向性、正确性和积极性。校园小环境内在的精神力量,当在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以后,将会成为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尺度,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和学校群体的规范加以对照,确保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种无形的引导比强迫命令更为有效。

2、陶冶作用。由教风、学风、校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心理环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向心力。

3、控制作用。良好的心理环境不同于自发的环境,它是根据学校的目标管理来选择和加工的,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因此能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无意识地在思想、行为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学校的管理目标认同,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例如利用正确的舆论、学习贯彻到《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之能自觉约束自己的某些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和作风,并表现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特征。

三、不断提高校园心理环境育人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平等的心理,老师或多或少还在扮演“长者和智者”的角色,而学生也在下意识地扮演“晚辈与无知者”的角色。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关系常常会在师生关系中流露出来。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但老师的工作也要学生的支持。实践证明,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良好集体意识的形成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教师不仅是导师,也是学生的长者、知己、朋友,教师是塑造宽松、愉快心理环境的核心人物。注重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和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力是很大的。大多数在校学生都不太愿意与教师交往、交流,其原因之一是他们与教师的年龄、角色及地位关系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存在自卑不良心理。所以,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与教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学生心理沟通,调适学校的心理气氛。具体地,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遵循理解、信任、互助的基本原则,建立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气氛。学生中也有大多数的人都善于思考和观察,容易随波逐流。教师要多方面了解学生,要诚心诚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排斥、不讥笑、不搁置,对学生一时所造成的错误要用正确的批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

2、在处理学生错误时要讲究艺术、注重过程。要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掌握时机,该热处理的要“热处理”,该冷处理的要“冷处理”。对学生中的小缺点、小误会、小矛盾、小错误,可以通过暗示、提醒或自我教育,相互理解来解决,切莫喋喋不休,以防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召学生。

4、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对学生的思想评价等要公正、合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增强班集体、学校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明白,自己为班集体和学校的建设作出了努出,但在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取,在获取自身的成长,在获取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稳步渐进的,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偷快的环境中,使他们感受到群体生活的温暖,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校园心理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谈中小学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J].现代教育论丛 2004年3期

[2] 姜雪.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青年健康成长“加钙”[J].求知导刊2015年8期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