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9/9 阅读数:639

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唐妹婕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提高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丰富美育教育资源、坚持发展融合式美育、让艺术课程生活化、构建新型美育教育模式等五方面探究了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助力学生幸福成长的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价值分析;学生成长;对策措施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探寻可行对策措施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助力学生幸福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1、美育教育价值分析

美育是感性的教育、趣味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美育总是让生动、可感的美的事物直接显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教育人,让美的事物直接进人人的内心世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人的生命。美育在丰满人的感性生命,引导人的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质量与人格境界的提升,形成审美的人格。审美的人格富于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其情感真挚,心扉敞亮,心态白由,并富于超越精神。

2、提升美育教育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2.1提高对美育教育的认识

学校应回归教育本真,转变知识与能力至上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深刻认识到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美育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完善美育教育体系,丰富美育教育内容,增加美育教育课时,开展美育教育活动,加强美育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全面深人推进美育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评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时,应当将开展美育教育情况纳人其中。并引导和鼓励各个学校结合白身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型的校本美育课程,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等美育课程之外,还可以额外设置动手操作类、赏析类美育课程,并使其成为学校特色。构建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来监督检查学校的美育教育开展情况,并对学校的美育活动予以规范。定期组织开展美育课程教学质量评比活动,奖优罚劣,以此来促进整个地区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美育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各个学校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美育活动效果。

2.2丰富美育教育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于生动的社会生活,源于数千年的历史积累,源于56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学校完全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人到美育教育中来,一方面丰富美育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达到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以年画为例,作为我国白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我们还有着过年时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的风俗习惯。伴随时代的变迁,这些风俗的内容已经愈加丰富,但是不论运用怎样的形式、怎样的色彩,选择怎样的图案,其中蕴含着的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是始终不变的。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诊释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和审美观念。学校完全可以尝试开设年画、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课程或活动,以达到丰富美育教育资源的目的。

2.3坚持发展融合式美育

众所周知,艺术课程是开展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必要的白然欣赏活动、课外艺术活动等。其实美的教育无处不在,并不限于艺术课程。以语文学科为例,其实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诗歌、散文等类型的课文内容都能在美育方面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这些都阐述了诗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去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能够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美的感受,汲取到进步的力量。如果说艺术类课程是美育教育的显性课程,那么语文等学科就是美育教育的隐性课程,要提升美育教育水平,就必须紧密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坚持发展融合式美育。

2.4让艺术课程生活化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他们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加工。对于欣赏者学生而言,能否理解作品并与作品产生共鸣,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不少学生对于某些艺术作品的不理解,源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艺术作品敬而远之。要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应将作品生活化,从生活中逐步引导,通过白我感知与体验逐步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一件艺术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其时代背景、文化基础。从作品背景出发,将生活与作品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共鸣。

2.5构建新型美育教育模式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从各方面吸收有益的因素,才能完成其社会化任务。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三极,个体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根据埃斯萨的“教育同心圆”理论,家庭及其成员是孩子生活环境的最内心圈层。因此,孩子最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范围是从白我和白己的家庭逐渐扩展到学校和周围环境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课堂。社会的教育职责是为人的成长提供平台,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成长的阶梯。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任何一方单向的教育活动都难以造就完全社会化的人,而且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或者几种教育方式的简单叠加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庞杂的系统学习任务。因此,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支持学校美育的大环境、大格局,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比如民间艺人、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美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模式,促使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总之,美育是心灵和情操的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胸襟、气质、趣味、情感,能够激励学生的精神,能够温润人的心灵。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开展美育教育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让学生幸福健康成长就变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明霞.浅谈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的必要性[J].职业技术,2011(3):63.

[2]沈胜林,沈胜刚.学校美育理论模式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6(8):7.

[3]罗强,邹立君.关于学校美育载体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6}0.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