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2)
文章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4/21 阅读数:887

2、实践———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

当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人文讲座、人文社会科学进入课程体系之后,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转变,学校的文化氛围开始形成。但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知识不等于素质。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1认识实践的中介性。

研究认为,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含的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从人的现实发展结构中呈现出来,并使它在整个发展运动中起支配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实践,正是完成这种转换、构建的中介。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换器 ,它所实现的是两种转换:一方面,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转换为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化,即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一定历史时代所创造的人化世界交互作用而获得相应的规定,获得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智慧;而另一方面,实践按其本质而言所主要实现的却是另一种转换,那 就 是 将 人 的 理 想 存 在 转 换 为 现 实 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方面,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但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它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机巧,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它是实现人的内在认识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的现实过程。实践又是一种革命的批判性活动,是人批判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的创造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人的内在本质和人的价值,认为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观念建构和实际建构,是人的最本质的功能特征,也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批判和创造性实践,参加并影响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促成了它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运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 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 1989年动乱之后,小平同志指出:“这次闹事的学生多半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他们没有实践的经验 ……”大学生多半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体察和理解,极其需要参加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2.2探寻大学生实践的途径。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大学生的实践也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了强化学生实践,学校从1997级本科生开始,创造性地开设 “社会调查方法”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由课堂讲授、暑期社会调查、总结评比表彰三部分组成。课程讲授由社会学系教师负责,讲授结束后进行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当年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每个院系都有一个由任课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和学生辅导员组成的指导小组,根据社会学系和团委提供的一些社会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拟定若干调查题目,在学校和院系的共同资助下,组成调查小组,集中进行调研。开学后,各院系认真检查学生的调查手册(内容包括调查记录、调查报告),在开学第一周连同调查手册统一交社会学系进行评分、评奖;然后从全校各院系中选取若干篇高质量报告汇编成册,每年编印一本,以交流调研成果、推进社会调查工作。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成绩,根据社会调查报告评定,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60%。学校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的选题明确提出要求。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课程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与分散调查相结合;一般要求与提高相结合。社会调查选题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关于社会状况的调查;二是围绕学校教育改革,调查毕业生状况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三是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查。

由于这门课程开设,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深入,而且又是一种新的创造,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研讨、部署。2006年6月5日,周济校长主1998持召开了全校“社会调查 ”课程建会议,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他发表了五点意见:第一,要充分认识开这门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这门课的课程建设,要精心组织好配套环节的暑期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既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应成为我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同时,这门程的建设,对社会学系的发展也大有好处。第二,课程建设的方法可以是社会学系与学生口、教务口一起共建,其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将这门课程建设成精品课,并为进入21世纪后申报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做准备。第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面上的学生要有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有考核,要确定课程考试与调查报告的合理比例,同时,对拔尖的学生可考虑开设高级班,通过选修课和再调查的形式使其进一步提高。第四,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原来只注重专业性,应该增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的任务,要在生产实习任务书中明确提出这两方面的要求。第五,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社会调查 ”课程要考虑制作播放一些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电教片,同时教室的扩音和投影设备也要尽快落实到位。由于学校主要领导重视,这项课程改革得到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暑期组织上百支社会实践队伍,主要有:“三个代表 ”学习宣讲与实践服务团、医疗卫生博士服务团、科技成果咨询服务团、农村义务支教服务团、社会调查服务团等,他们结合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扶贫、义务支教、送医送药、社会调查等项目。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的了解,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很多学生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每年暑期大学生返校后递交的社会调查报告都超过3000篇,内容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学校每年举办社会实践成果以及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暨成果报告会,并评选出几十篇优秀社会调查报告结集出版,现已汇编出版了7卷。

与此同时,一些集中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2006年1月和7月,学

校两次组织开展了“为解放太原烈士寻找亲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组成 “为烈士寻亲团”,跨越9个省份的近200个村庄,历时70 余天,累计行程两万多公里,最终为解放太原战役阵亡将士找到了亲属。这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学生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提升了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红色寻亲基地”,每年组织“为烈士寻亲”、“踏寻革命足迹”等红色寻访活动。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