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农林高校数理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一)
文章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5/17 阅读数:866

农林高校数理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一)

陈长友

摘要:针对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程长期处于独立性过强,而交叉融合不够的局面,提出了以大基础观统领全局的理念,深化数理化系列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数理化之间以及与大农科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农科特色鲜明的数理化大基础课程新体系。

关键词:大基础观;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程;体系

数、理、化系列课程是农林高校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但在具体改革与实践时大多是按照一个学科一门课程进行的,而将数、理、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与探索的还鲜见报道。因此,在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把握教学改革的全局,以大基础观统领数理化系列课程的改革,重新构建基于大基础观下的农林高校数理化课程新体系。所谓大基础观,是指从数理化这种不同学科构成的大基础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来自不同学科的数、理、化系列基础课程看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大基础来进行建设,使之交叉、融合、渗透,使大基础课程体系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国内外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在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中南大学进行了大类培养模式下化学基础课创新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构建了三层次多元化理论课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北京化工大学以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进行了将数学实验引入农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成绩进步迅速。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了大学数学立体化教育资源与集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南开大学进行了“自制、自拟、自组、开放”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了具有先进理念的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创建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创新实验教学平台。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均是基于单一学科进行的,还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构成多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的改革成果。

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了该院名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MIT和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由此,欧美各国相继效仿,在不同学科、课程之间掀起了交叉与融合的浪潮。在我国,上世纪末,朱光亚院士、杨叔子院士极力倡导工程技术发展中应重视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提倡在工程教育中树立“大工程观”的理念。湖南医科大学贺达仁教授在1999年即撰文倡导树立“医学教育大基础观”,即由单纯以生命保健科学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小基础观,转变为以现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保健科学有机统一的“医学教育大基础观”。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在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树立“大基础观”的思想,对数理化基础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促进数理化基础课程之间以及与学校各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华中农业大学作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数理化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各相关专业发展的基础,但如果不加强交叉、融合、渗透,将难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树立大基础观,按大基础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