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农林高校数理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二)
文章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5/23 阅读数:838

农林高校数理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二)

陈长友

二、大基础观下数、理、化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所谓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指在现有基础上,对数理化各自形成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理清数理化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大农科各相关专业的联系,充分尊重各课程内在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等的改革,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在内容上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建立基于大基础观下的数理化课程新体系。

1.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

在大基础观指导下,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现有课程体系,构建“-平台+二模块+三层次”的数、理、化基础课程新体系。所谓“-平台”是指建设一个数、理、化大基础平台。集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一体,通过平台建设改变原来各学科课程独立性过强的局面,实现数、理、化课程之间以及与各相关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谓“二模块”是指课程模块和内容模块。课程模块有数学类模块、物理类模块、化学类模块,内容模块如数学中有文科模块、理科模块、工科模块,物理中有工科模块、农科模块,化学中有理科模块、工科模块、农科模块等。所谓“三层次”是指“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指必修课程部分,“应用”层次主要指选修课程部分,“创新”层次主要指课外创新训练部分,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大课程模块基础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应体现出三个层次。这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模式,既体现了不同学科课程建设的独立性,又体现了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大基础观为指导,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使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体系是框架、内容是实质,因而内容建设尤为重要。

(1)对数、理、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删除芜杂:即删除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和中学已学部分;保留经典:经典的原理、理论不变,但内容的表述、解释和例证等应更新:增加现代:即增加与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体现前沿:以多种形式体现本学科前沿知识,但不能喧宾夺主,做到不削弱基础。

(2)加强“两个”交叉与融合,即数、理、化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数、理、化课程与各相关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目前的现状是,数、理、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学科化,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每一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都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没有考虑彼此之间以及各相关专业的需要,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因此,进行全方位交叉与融合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强调交叉与融合的同时,不能忽略各学科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

(3)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培养创新。由于新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基础课程学时有一定的压缩,在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到基础课程的特征,那就是基础性,要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必须在内容整合上下工夫,在内容模块建设上要层次分明,按金字塔模式建立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的内容,这样既加强了基础、突出了应用又兼顾了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用不仅在选修课程内容中体现,在基础内容中同样要体现,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大基础观下,必须加大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力度。首先,必须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专业背景,研究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基础、应用、创新三者的关系等。其次,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内容模块采取的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适合于启发式、有的适合于问题式、有的适合于探究式、有的需要讲练结合等。如实验教学中采用系列实验教学法、比较实验教学法往往收效明显,理论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演绎法、探源法、迁移法、归纳法等极易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加强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探讨,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方面,主要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动画、流媒体、三维视图等能较好解剖和展示学习中的难点,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手段同样要利用好,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外,应建设优质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开放,使学生能够利用先进的实验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

基础课成绩的考核评价往往千篇一律,那就是闭卷考试,助长了读死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基础观下,应打破常规,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模式。在考核形式上开卷闭卷相结合,或完全开卷,或将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等。在考核内容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考核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实验成绩的考核,既要考查动手能力,也要考查对实验理论的掌握,还要看平时的实验素质等。因此,在大基础观下,考核评价模式应实现“三个转变”,即形式上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内容上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不是考查掌握知识点的数量,而是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构上从“平面”向“立体”转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综合,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既考查智力因素,又考查非智力因素。

5.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优化

在大基础观下必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首先,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实现中心化管理模式,从制度上、管理上进行改革,促进中心高效率运转,为创新教育提供优质的基地。其次,对我院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构建大中心、小平台,消除条块分割,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扩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受益面,通过加强课程环境和网络环境建设,使低年级学生能方便利用优质课程资源。第四,加强师资素质培养,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培训,找准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了解彼此之间的需要,以便于交叉与融合。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