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文章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8/21 阅读数:56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蒋存秀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本文从以学生预习效果确定教学任务、以课堂探究凸显学生主体作用、以激励评价保护学生学习自信三个角度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教学策略

“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说明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更看重教育的人文发展。“学生为主体”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提出的,后者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机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则不同,它指出学生应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与探索者,认为由学生主动生成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易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从长远角度看,学生会学习不仅可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其终身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以学生预习效果确定教学任务

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是他们根据教材内容与已有知识进行新知探究的基本方式。通过预习,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个初步认识,他们或多或少都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来确定教学任务,为构建基于学情的数学课堂做好准备。

如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要求学生先预习新知。本课知识与学生在小学所学到的“数的认识”有密切联系,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负数,比如处于零度以下的温度、海平面以下的海拔距离等。在预习中,学生可根据实例与经验来理解正数与负数,且可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具体的量。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灵活利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所以便将这个知识点作为本课教学难点,也为此收集了大量问题实例,以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2、以课堂探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也是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教学为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逐步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绘制平行线,通过观察、测量与验证等探究活动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可“出谋划策”,测量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平行线性质。学生可绘制多组平行线,以多次测量来验证与确定结论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自然而然形成数学思维,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含义,加深对平行线性质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为灵活应用打好基础。

3、以激励评价保护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本身具有激励、促进、反思、诊断、甄别等作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筛选作用,导致数学教学过于功利,弱化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为主体”教育观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激励评价中树立学习自信,在自信中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期待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所取得的显著进步等方面进行激励评价,以此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激励评价中形成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课堂检测中,以“小组抢答”比赛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扬提出不同解法及能够快速、正确解答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思考简洁解法,积极开展数学创造,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时刻秉承“生本教育”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实现以学促教,并在此过程中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作用,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