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 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11/23 阅读数:785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

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

 ()关注全民教育

教育持续终身的思想很快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政策支持。基于终身教育作为基本权利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以及人们开始对教育与其它社会诸多重大问题(如社会公正、贫困、人口、环境等)的联系性思考,诚然,也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责与使命,20世纪90年代初,旨在进一步广泛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全民教育一跃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促进终身教育的思想与运动。

1990年召开的首届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了全民教育的基本思想,其核心主张认为:应该满足每一个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求,使基础教育成为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全民”和“基础”是全民教育的两个关键目标,这也正如其十年发展目标所表示的那样,普及初等教育、削减成人文盲率,促使男女文盲率的差距缩小,并为全民提供更多的各种形式的受教育机会。十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上举行了有关全民教育的评估活动,并确定了用以指导2001年至2015年的行动框架,即幻左喀尔行动纲领》。这项行动纲领确定了如下六大具体目标:1)扩大和提高全面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范围和质量,其中尤其要关注那些最脆弱的和处境不利的儿童;2)确保到2015年,所有儿童,尤其是女童、处于困境的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接受到完整的、免费的、高质量的初等义务教育;3)通过公平途径,提供合适的学习和生活技巧学习项目,确保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4)2015年,将成人尤其是女性成人的识字率提高50%,使所有成人都有公平接受基本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2005年,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到2015年,实现教育性别公平,确保女童完整和公平接受高质量基本教育的权利;6)从各个方面改善教育质量,确保所有学习者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并使所有的人获得可认可的、可评估的学习成果,尤其是识字、算数和基本的生活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8)。制度结构计划》,确定以“学习的学习”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原则,明确提出继续教育是教育的第四领域,和学校教育具有同等价值,同时从当年开始,德国部分州建立了带薪教育休假制度。1971年,法国国民议会制定并通过的《终身职业教育法》指出,获得终身职业继续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实施‘`1%事业”制度(凡是雇佣10人及以上的企业,必须拨出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经费。实际上,不同规模企业的具体出资比例有差异)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在经费和时间上为职业继续教育提供保障。1972年,秘鲁制定《总教育法》,明确表明今后将以终身教育为基本指导原则开展本国的教育改革。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波斯波利斯宣言》,其中特别论述了扫盲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意义。1976年,挪威颁布《成人教育法》,正式使用终身教育概念并以之为基本原则,促进成人教育在本国的均衡发展。1976年,美国颁布O冬身教育法》(也称《蒙代尔法案》),确立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扫盲主题再次发布《乌兰巴托宣言》,明确提出“扫盲年应该强调终身教育的概念,这是一个开始于扫盲前状态,并通过扫盲扩展到更高级的学习水平和一生都学习的机会的连续统一体”(赵中建,1990) 。归纳上述国际终身教育政策推动,可见这一时期各国为实践终身教育思想采取了如下实践举措:1)及时的立法保障。在20世纪60 - 70年代世界民主政治高涨的背景下,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被作为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而得到广泛认可。民主权利的首要保障形式是纳入法制轨道,顺理而为,终身教育立法成为当时各国推进终身教育的基本策略。2)重点增加成人参加教育和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是对传统学校制度教育的突破,因此关注成人及其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逻辑选择,因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本就是传统教育立法的“宠儿”。如今既然认定教育是延续和终身的,那么通过立法保障成人群体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其中,“带薪教育休假制度”则成了此项权利得以实现的主要举措,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等都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出台专门法案,为广大员工提供带薪休假的权利和继续学习的机会。3)在成人扫盲中融入终身教育观念。出于对教育终身性的基本思考,扫盲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这不仅是因为较高的文盲率是当时世界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且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终身教育的发展就会成为枉然。

相比终身教育早期的理想主义色彩,此时的全民教育显然已具有了更多的实际运作考虑,例如改善社会不公,促进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事实上,全民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初衷就是为了回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人口、文盲、贫困、公正等诸多社会问题。例如,1990年全球有9. 48亿成人文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南亚和东亚,而且有2 /3左右的文盲为女性;而在未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中,其绝大多数集居在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其中一半以上为女童(李小波,2003:20)。由此可见,全民教育对终身教育的贡献在于它直接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即强调不同性别、种族、宗教、地区、阶层、文化等背景的人都能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入学机会,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人人接受教育的普遍权利。由于事关全民性与基础性,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在泰国宗滴恩国际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具有高度意义的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承诺,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大力促进全民教育在国家政策中的发展。1991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全国扫盲法》。1993年,中国、印度等九个人口大国在新德里进行高层会晤并签署((T里宣言》,为全民教育在本国实施提供最高政治支持。两年后,他们又在雅加达就全民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享和沟通,并重申了对全民教育的支持和承诺。1993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措施。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作为90年代国家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1993年,巴西教育部发布《巴西全民教育十年计划(1993 - 2003)》,在设定新的基础内容和基本能力标准、提升学校覆盖率、增进贫困儿童教育机会、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推进扫盲教育、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12个基本目标。在1994年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南非政府也开始明确以全民教育的目标和方针作为本国教育新体系建立的基础。2001年,九个人口大国的教育部长和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就全民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实施达成了《北京宣言》,其中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具有质量保证的全民教育行动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2001年,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结论和行动倡议》,就必须具有质量保障的全民教育问题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案。2004年,芬兰政府根据达喀尔会议的六项目标,发布《芬兰国家行动计划》,用以审视国家的全民教育现状和未来政策发展。

综合各国经验,全民教育的如下发展举措值得我们在此加以认真地回顾和总结:1)高度的政治支持。全民教育的全民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它的开展必须要有广泛而坚定的政治支持。1990年宗滴恩会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出席的国家与联合国系统机构代表团有155个,非政府组织160个,合计1500名代表,足见规格之高和参与之广。此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幻左喀尔行动框架》下就全民教育在本国的开展,表达了明确的政府和国家意志,除上述的政策成果之外,还包括义务教育制度的完善、增加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广泛实施各种项目和运动。2)扩大基础教育的参与。确保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为此,首要的策略选择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拓宽基础教育的参与途径。1992年,印度拉贾斯坦邦实施“人民运动”的全民教育工程,强调为所有儿童提供完整的小学教育。1993年,孟加拉国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政府也在1993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将“两基”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等国家通过取消义务教育学费,大幅提升了本国小学教育入学率。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并开展广泛和丰富的非正规教育也成为扩大基础教育参与率的一大策略,例如为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等。巴基斯坦所成功实施的清真寺学校和家庭学校就是这方面的例证。3)实施成人扫盲。扫除成人文盲(尤其是女性文盲)是全民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参加全民教育大会的各个承诺国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文盲现象普遍存在的印度,早在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就表明坚决扫盲的决心,为此动员大学生开展“一人教一人”的群众扫盲计划。1992年,乌干达开展全国扫盲运动,并在1996年发布《乌干达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规划》,旨在较短时间内消除严重存在的文盲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致力于全民教育进程的监测和推进,2003年启动“扫盲教育十年”( 2003 - 2012)项目,2006年又着手实施“为了赋权的扫盲行动”(20062015),目的是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督促各国全民教育基本目标的按期实现。4)改善教育中的性别差异。这方面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采取倾斜政策。如中国政府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继续抓好农村女童教育,重点扫除妇女文盲。尼日利亚宣布,迫使女孩从小学退学而出嫁属非法行为。在教育中纳入性别视角,为女童学习提供更为适宜的条件支持也是颇有成效的方式之一。5)以质量促进规模和公平。由于全民教育的广泛性和艰巨性,早期的全民教育行动出现过单纯追求规模的情形。但是,随着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活动的深入开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如高居不下的儿童辍学率、复盲率增加、贫困儿童教育质量低下等,由此,全民教育的质量问题开始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并促使一些学者提出“以质量促进规模和公平”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如南非为中小学教育建立全国质量保障体系,一些国家对贫困和落后地区的基本教育设施增加投入,各国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并降低师生比,从各方面保障全民教育的质量。

()顺应社会变革

全民教育浪潮的勃兴,使终身教育已经超越了传统教育领域的独自思考,至少从其兴起的背景来看,其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然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和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变革情形联系了起来。较之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求》在这方面似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清形,2000((喀尔行动纲领》与社会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性思考,则显然变得更为直接、更为清晰了,也就是说,它的主要目标开始明确地聚焦在与社会公正和社会民主相关的改善男女在教育上的性别公平等问题上了。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将世纪之交的终身教育带入新的发展平台,其情形,就如其前言部分所交代的那样:“它在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论述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前言:1),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它“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序言:1)。正是在这样一种考量之下,终身教育不仅被看作是个人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更是促进“人们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相处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序言:9)。基于此,学会共同生活成为必须树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精神,教育必须为此奠定基础,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则成了学会共同生活的基本因素。

由此,自21世纪以来,国际终身教育政策因其更广泛和直接的社会责任担当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但是,敏锐的研究者发现,此时的终身教育在术语的使用上已有“隐退”之势,即使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出镜率”更高的已然是终身学习了。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成人学习汉堡宣言》和《成人学习未来议程》,不仅重申了成人学习是权利,而且从民主、性别平等、职业变化、环境与健康、经济和国际合作、学习条件和质量、信息技术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成人学习的重要性。1997年,芬兰出台《乐在学习》报告,提出个人发展、民主价值观、维护社会团结、促进国际主义发展、提高创新、生产与国际竞争能力等五项目标。同年,挪威政府向议会提交《能力改革》报告,其基本背景也主要是为了应对失业和工人即将面对的基于知识和信息化的新的工作环境。1999年,新加坡将劳工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并发布((21世纪人力资源计划》,其初衷同样是为了直接回应新世纪新加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开发宝藏:愿景与策略(20022007)》还特别提出要增加教育的第五个支柱,即学会改变,旨在引导和增进个人、组织的社会顺应以及促进社会变迁的能力。

由上可见,为了履行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21世纪之交的终身教育政策倾向于以下主要思路与措施:1)缓解社会贫困。个体缺乏早期的基础教育及工作中没有获得足够的继续教育机会被认为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为个体补充并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及向他们提供基本技能培训成为终身教育缓解贫困的基本策略应对。2)促进性别平等。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通常会采取专项性质的援助性教育项目来补救女孩和妇女的性别劣势。例如,发起于2003年的南非“女性教育运动”就是以未上学的女孩为关注对象,将其信息报告给教育部,以便为她们提供教育上的帮助。考虑到女性无法上学或被迫中途辍学,苏丹特意为女性建造社区学院,让她们通过社区或继续教育完成学业。而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通常采取的措施有:使教育机会向女性拓展、鼓励女性回到工作世界、以更为整体的眼光承认女性的家庭工作及在其中发生的学习。3)促进跨国流动。这方面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和劳动力市场得到推行。就教育方面来说,在于促进各国教育之间建立一种学生资格的有效对比和有效衔接的制度。如2011年重新修订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学历互认,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学生的国际流动趋势。经济全球化也促使各国出台了先前学习经验的相关认定制度,以回应日渐普遍的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流动情况。4)促进社会融合。例如,英国针对识字水平低下的人群,在2001年特别制定了有关提升其生活技能的政策,以消减他们遭受社会排斥的情况。瑞典在2000年的《成人教育未来议案》中,明确给予残障人士以更多的国家经费支持,用来开发对其展开教学活动的特别教材。多数国家的终身教育政策还指出要为处境不利人群提供特别的就业前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就业市场,因为就业不仅是人们谋生,更是其建立社会联系、获得个人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5)促进政治民主。由于终身教育主张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并且认定终身持续接受教育是一种基本人权的体现,从而致使其在当代政治民主的建设进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促进政治民主主要体现在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质量提升,及保障学习者在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平等性等方面。在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主要通过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来培养积极、主动的公民,使体公民具备广泛参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意识和行动能力,从而为民主的更大程度实现和民主行动的效果优化提供更扎实的基础。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