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课堂有形,人无价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1/10 阅读数:761

课堂有形,人无价

马朝宏

2018 年,课改领域一如既往的热闹,课程供给、课堂革命、以学定学、思维成长、评价引领……围绕着这些热点话题,各种会议、论坛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但教育创新更多的是守“常”,更多的谈论都是老题重谈、旧题新谈。

不久前,湖南一所中学的教学副校长到北京参加一个教育论坛,参会人员多达几千人,到会专家近百位。这名副校长满怀期待而来,却落得一肚子迷惑而归:“我发现,同台发言的两位专家,观点针锋相对,一个说‘课改必须从课程建设开始,进而改变教学方式’,另一个说‘课改必须先解决课堂教学方式问题,否则再好的课程也不可能落地’,到底谁是对的?”其实,放在合适的“情境”中,他们说得都对。

中国教师报一直力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对许多教师来讲,观念和行动之间存在着以一己之力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不能只给教师输送新理念,而是要帮助他们寻找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寻找理念落地的工具。

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归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想改变学生的地位,必须改变师生关系,不同的关系造就不同的结构。因此,一系列谋求课堂新结构的“技术”诞生了:小组、导学案、课堂流程、评价方式等。这一切的发明、存在、使用,都是为了尽量限制教师的课堂“霸”,营造师生平等的环境,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体验。

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后,“主体”的多元发展需求就必然会倒逼教师和学校增加课程供给,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不复存在。同样,好的课程开发必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释放多元、真实的需求基础之上的。只有坚持“以学定学”,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可以说,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从哪一方面入手,都会促进另外一方面的发展,最后必然会在课堂上融为一体。但在现实中,二者不但没有相遇在课堂,似乎还相互排斥。究其原因, 是因为许多人在课改路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人是主语,人是核心,人是目的。

遗憾的是,教育改革许多时候只停留在会议论坛的舞台上,而在校园里我们看到的则是另一种场景:有多少学校还在要求学生统一的举手方式、整齐划一的坐姿?有多少教师的课堂还是从头讲到尾?有多少教师一年到头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经典书籍?有多少学校把学生的学习直接变成“刷题”?有多少学校能保证学生每天的书面作业不超过 1 小时?有多少学校的教学都是围着周考、月考运转?有多少学校能真正受学生喜欢?

成绩、分数、考试、评比依然是大家热衷追求的东西,嘴上说“一切为了学生”,但学生没有权力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一切都要听从教师、家长、行政部门的安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在学校高强度训练的过程中,大量学生开始厌学。

面对五花八门的概念、创新和主张,许多一线教师不能理解、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只要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根本理念去衡量,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好的教育写在学生脸上,无论什么课程、什么模式,只要学生的眼睛是发光的,思维是活跃的,体态和表情是自然的,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或沉思或交流,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课堂有形,人无价”,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主张和坚持。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