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9/2/27 阅读数:747

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新昌路小学    王贝嘉

摘要:小学生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成长阶段,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形成。当前的小学教育,更侧重于人与人的交往、人在集体中的融入、人在社会上的规范,但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教育比较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契合了学科本身的人文性特点,更能彰显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中,培养小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学


21世纪,生态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应肩负的责任,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小学教育领域,生态道德教育指的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的,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学会享受自然与生活,逐渐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与传统教育中“人际道德”的规范有所区别,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用良好的道德理念保护自然、善待他人、敬畏生命,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道德情操的培养不应该是附加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主线”。语文课文中蕴藏的思想和哲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从中获益。这就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文以载道。生态道德教育便属于“道”的范畴,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老师理应担此重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行为、道德、情操形成的重要时期,老师应发挥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特色,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为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2.1阅读教学:科普生态环境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与自然、生态有关,比如三年级下册的《美丽的南沙群岛》、《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放飞蜻蜓》、《海底世界》等,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等。这些课文中描写了自然界的风景、动物和植物,每位学生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但是以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很难具有生态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领悟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以《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生动、形象、拟人化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和妈妈一起飞出森林,沿途看到黄沙漫天、洪水肆虐。课文中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滥砍滥伐森林的危害,自觉养成生态意识,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通过复习第一课时,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老师引导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云雀的心愿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到沙漠去种树!”老师点名提问“小云雀为什么会有在沙漠里种树的愿望?”用几位学生的回答引出“小云雀为什么喜欢森林,不喜欢沙漠”这一问题,然后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探索问题。用幻灯片、影音、视频等方式展示森林,鼓励学生分享搜集的森林资料,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生态环境知识,最终引出教学重点:森林的作用。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懂得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2写作教学:书写未来的生态图景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学中,老师合理利用学生的“奇思怪想”,启发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写多年后的生态环境,用文字强化对生态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生活态度。当结束《云雀的心愿》一文的教学后,笔者让学生以“十年后的青岛”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按照小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把未来描写的过于美好,比如:空气的味道如苹果般香甜、鱼儿在翠绿清澈的河中游泳、棉花糖一样的大雪覆盖着葱翠的松树、鸟儿飞累了,停靠在我的肩头……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写作思维,老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学生,用图片展示污染的河水、灰暗的天空,让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都不懂得保护大自然,那么十年后,青岛会是什么样子?用强烈的对比想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从反面描写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家乡,培养学生深刻的生态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爱护一花一草。

2.3实践教学:调查生活中的生态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优秀教师,他强调实践、调查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科学知识。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生态问题,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生态道德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优秀品质,道德不能仅存在于思想中,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加深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培养他们发现、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中让学生受到启发,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课堂中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践行到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笔者组织学生到海边观察生态问题,将大海作为调查对象,学生对大海是熟悉的,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调查兴趣,当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每位学生的内心都滋生出保护大海、保护环境的欲望。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既收获了生态环境知识,又升华了生态道德观念,对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

结束语:

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小学生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契合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玫.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79-79.

[2] 马志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7,(5):372.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