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2)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3/17 阅读数:751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2

2.2学科理论不断兼容创新40年间,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不断兼容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早期电化教育的学科发展

对于什么是电化教育,南国农把它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具体来说,早期的电化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在六种现代教育观和三个“三种”学与教理论(三种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和三种传播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三种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和教学系统设计),形成以现代教学模式为支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学科实践,包括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及辅助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及卫星传播授课模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和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模式等。

2.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借鉴与发展

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借鉴。我国教育技术学在发展初期,以AECT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作为学科理论体系、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框架。

对心理学理论的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本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方面,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两个流派: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前两年,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兴起了学习、研究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热潮。

混合学习纳人研究。2003年以后,随着更丰富的技术开始出现,混合式学习理论产生优势,该理论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加以结合,以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其基本精神是“淡化中心、强化结合”,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走向跨学科研究,学习科学成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托。随着人们对人类如何学习的研究的深人,逐渐发现仅仅依靠单一学科与理论难以攻克这一研究课题。学习科学应运而生,它吸收多学科的方法、工具和研究视角,研究多种情境中的学习,旨在更好地了解学习本身以及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促进学习。跨学科的学习科学研究趋势,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2.3引领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实践

40年来,教育技术学不断引领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实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两者同时恢复起步并共同发展。教育技术学在教育教学与学习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反过来,教育技术学在教育教学与学习领域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反馈。教育技术学对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导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伴随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科积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学科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支撑。同时,学科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设计蓝本,引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二是教育技术学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引领中小学信息化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科引领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项目活动更加普遍化、系统化;2005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使得这项工作更为制度化。学科通过“建队伍”这一抓手,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是教育技术学通过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领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教育技术学作为具有“教育”与“技术”双重基因的特殊学科,在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研究领先于技术的更新迭代,对教育信息化实践如何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其实践探索也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2.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技术变革教育在于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学习的生态系统。作为学科研究核心的是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的设计,因此,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就是以信息技术支持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这是学科引领教育信息化实践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上发生的变革,归结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探索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课堂教学新方式,实现丰富学习、精准教学、科学评价。电子自板、电子书包等技术,以及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从这些探索中凸显出来。

二是创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新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为学科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移动学习、混合学习、大数据精准学习以及自适应学习等全新的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样态,不断地改变着学习的可能路径,改变着学习者与课程、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创生学习的生态系统。三是建设媒体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MOOC、微课、翻转课堂、精品课程等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产物,为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四是建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评估体系。学科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大数据为依托、以智能评估为主要服务形式的教学与学习评价体系,为教师的精准教学、学生的精准学习和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信息技术既作为支持学科教学的工具,其本身也是教学的内容,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学科发展的几十年,也见证了学科引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历程。这一历程主要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从历史沿革看学科主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脉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部的文件为分界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84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提出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作为课程要求,标志着计算机程序教育的起步;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标志着计算机应用教育的开端;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标志着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正式开始;最近的2018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新目标。

其次,从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时代角色。与基础教育中的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其迭代速度很快,甚至可以说是最快的。最新完成的高中课标修订和正在进行的新高中教材编写凸显了这个特点。学科主导的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诸如人工智能(AI)、综合的科技与工程教育(STEAM、创客教育等引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