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1)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3/19 阅读数:688

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1

任友群  顾小清

摘要改革开放启动的1978年,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始建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诞生。40年间,教育技术学发展经历了视听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教育等阶段,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上均取得不俗成就。从技术支持的辅助教学设计能力,到应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设计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升;从早期的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到现在的跨学科理论创新,学科本体知识持续充实;从早期的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到重塑教育生态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当前,在教育信息化2.0和智能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南国农之问”困境依然严峻,在学科理论的方法突破和学科实践的智能升级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教育技术学有望发挥后发优势,依托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沃土,发展与提升学科实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改革开放40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虽然其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教育技术”这个术语是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进的,90年代以后开始普及使用,在此之前,国内学术界使用的是“电化教育”这一术语。自1978年教育技术专业(亦即建设之初的电化教育专业)设立图至今,这一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从弱小走向强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建成包含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科的研究疆界不断拓展,在不断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学科实践上,教育技术学始终引领与指导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风雨同行。当前,我国已经进人教育信息化2.0阶段,人工智能开始深度影响教育思维与教育实践,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面临着时代变革的挑战。在教育技术学发展40年之际,回顾学科的历史成就,梳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展望未来,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需要。教育技术学是继续跟跑,还是勇于直面挑战,发挥后发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学科发展之路?这是当前学者必须回应的学科发展之问。

1、历史回望:教育技术学

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教育技术学兼具“教育”与“技术”的学科基因,4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发展历程,这主要表现在学科研究疆域不断扩展,学科理论不断兼容创新,学科实践不断引领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40年间,教育技术学与作为学科实践的教育信息化,在引领、推进和共进中,从无到有,从1.02.0,从辅助教学走向重塑教育生态。

1.1学科疆域不断扩展

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教育技术学不断扩展着学科的研究疆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领域的发展在过去40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早期的视听教育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教育技术学开始以“电化教育”的名称设立专业,并进人事业重建阶段。学科建设早期以视听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基础,逐步构建和扩大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与实践领域。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央电教馆、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等一批专业性机构成立,《电化教育研究》等一批专业期刊创办,标志着学科进人全面建设阶段(建人、建库、建网)。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初步构成以“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学科实践涉及的主流技术是投影、录音、电视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Dale , E.)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信息化教育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投人建设与使用,学科发展进人了信息化教育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被列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0年版),正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专业。在成立之时以“电化教育”命名的各高校专业,也相继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是现代媒体技术参与的教育,当时的主流媒体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包括投影、影视与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在学科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乔纳森(Jonassen , D.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热点则为教学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三,教育信息化阶段。

21世纪以来,学科发展进人教育信息化时期。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教育的进行时,也可以看作其继续与发展,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初步建设走向深人发展。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建库、建队伍和建网络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2010-2015年,伴随普适计算的兴起,电子书包、移动无线设备成为媒体技术主流,学科研究将混合学习作为重要理论指导,着重研究泛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第四,智能化阶段。

2016-2017年,教育信息化开始进人智能化阶段。〔川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2017720日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显示出变革学校教育服务形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潜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同年年末,我国着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也标志着我国智能化教育正式拉开帷幕。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携带着对未来学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推动学科研究铺陈开大数据教学、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未来学校形态等热点。

2.教学科研的多向拓展

40年来教育技术学的教学科研也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不断扩展人才培养阵地。

随着教育技术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高等学校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并以此为基础

设立相关院系,致力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日益深厚,教学科研队伍逐步壮大,成长起一批卓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出版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专著。当前,教育技术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独立专业,已经在高校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体系,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据笔者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有189所大专院校开设教育技术专业,其中博士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4个、硕士点约83个、本科专业约189个,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且呈现层次性和差异性。

二是不断发展学科核心能力。

设计能力,始终是教育技术学培养人才的能力之核心。设计,包括技术支持的学与教的设计,以及以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伴随学科的发展,设计所伴随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虽有不同侧重,但是融合对教育的理解与传播的原理,基于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所进行的学与教的设计的能力,则作为学科培养的目标贯穿始终。这一培养目标的演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全国各地电教馆、广播电视大学纷纷建立,函须大量精通投影、录音、电视技术设计开发的人才;同时,计算机作为教学内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也开始成为学科培养目标。其次,信息化教育时期,正值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核心的设计能力拓展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设计开发,所设计的对象,既包括教学资源与工具,也包括技术所支持的学习过程,以及以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再次,智能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强调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的设计,以及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但在内涵上,前者不再局限于设计辅助教学的工具,更强调从重塑教育生态的格局进行学与教的设计;后者则逐渐扩大到以计算思维、数字素养、设计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三是不断扩大国际交流。

自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以学术思想引进、学科互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及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参与等方式进行的国际交流,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使得学科发展逐步走在国际前沿。首先,学科建设之初的国际交流主要在于理论引进,主要形式包括邀请国际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以及译介学术著作。开来访先河的国际学者包括施拉姆(Schramm , W.)国际学科领军人物活跃在各个学科点的频繁国际交流活动中。此外,学科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引介到国内。其次,学科进人发展阶段,国际交流的主体是学科研究的交流、互动以及协作。40年间,学科在作为国际交流重要平台的专业学会及其年度会议上,从参与、了解,逐步发展到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近年来,日益常态的国际发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成就。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也成为促进学科研究交流的重要形式。例如,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联合项目,参与甚至承担教育技术国际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再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从留学、访学,到合作办学,发展到目前招收国际学生的学科点开始出现,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人多元阶段。最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现有学术共同体和新建国际学术共同体,承载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交流活动。1997年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lobal Chinese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GCCCE)创立,在推动华人教育技术学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成立的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分会(SICET,也为我国的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建立学术话语发挥了重要作用。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