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及未来走向(4)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4/3 阅读数:649

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及未来走向4

4、完善比较教育学科制度推动比较教育的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制度不断完善,在教育系统内建立了比较教育学科,实现了比较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比较教育学术组织,提升了中国比较教育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促进了比较教育的专业化。制度的完善为比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1比较教育的人才培养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比较教育被列为教育学科中的二级学

科。1982年,我国第一本教材《比较教育》问世,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重新进人师范院校的课堂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与时俱进,不仅在拥有学科点的高校开设课程,还借助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推出比较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教材建设上,开发了大量各具风格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仅1979-2010年,国内编写比较教育学教材已达20本。教材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其中,使用广泛、影响较大的教材有王承绪、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主编的《当代比较教育学》等。经过不懈的努力,比较教育打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第一个硕士点与博士点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大学设立。比较教育学科有了培养学科后备力量的据点。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比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壮大。根据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招生信息及各学校招生简章的统计,2018年共有45所高校招收比较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巧所高校招收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高校培养出的比较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支撑,解决了比较教育学术继承者的培养问题。2018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批准6所高校增设教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8所高校增设教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我国比较教育学科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4.2比较教育的学术组织

197910月,中国教育学会外国教育研究会于上海成立,通过了章程并举办了第一届理事会。19827月,第四次会议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2001年,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后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基本形成了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传统,为国内外比较教育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会刊《比较教育研究》也成为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学术探索和沟通的重要发声渠道。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是以研究比较教育为宗旨的学术团体,通过开展学术活动以及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比较教育学术自治组织的成立,凝聚了国内比较教育研究力量,提升了比较教育研究者的身份认同感和学科自信。

学科发展过程中,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共举办了18届学术年会。历届学术年会均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关注国际教育前沿热点,成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风向标,起到了学术引领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举办的三次学术年会,涉及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国际教育经验借鉴和教育改革相关的议题。20世纪90年代,共举办了五次年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时期会议主题主要围绕教育现代化、教育与经济文化的关系、对新世纪教育展望及创新人才培养这些热点问题。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人WTO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视野更加宏大,在会议主题的选择上更重视本上教育需求、兼具全球意识和时代使命感。比较教育学会组织为我国教育决策和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中国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对话搭建了平台。1984年,加人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更是打开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交流合作的窗口,促进了比较教育学者的国际交往。4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分别于1998年、2014年组织了第二届和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升证明中国比较教育已成为世界比较教育界的重要力量。

4.3比较教育的机构建设

比较教育研究机构建设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成为比较教育学者发声的主要平台。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各高校或是在原有研究机构基础上扩大规模,或是专门成立新的比较教育科研机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下设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厦门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等。依托于高校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汇聚和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比较教育专业人才,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教育研究任务,发挥着重要的智库作用。

5、反思比较教育发展现状展望比较教育的未来走向

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一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历了危机阵痛,在自省、求变、互动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不断调整,中国比较教育需要在多极化的全球结构中成为重要的引领者,这需要中国比较教育学界持续而坚实的努力。

5.1推动比较教育范式转型,建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重建发展的中国比较教育具有鲜明的后发性特征。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基本建立在引进和内化西方比较教育各时期形成的研究理论与范式方法基础之上,通过消化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成果,逐步构建比较教育理论体系,拓展比较教育知识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深度全球化、大数据时代到来,推动比较教育动摇原有范式进人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西方理论与成果的内化整合、快速跟进,与西方一起进人了范式动摇的科学革命阶段,但是由于在发展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积淀,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缺失范式转换应有的内在逻辑,因此,在经历范式演变阵痛、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同时,未来还需肩负形成本上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方法论的学科使命。在与世界比较教育融合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比较教育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学科传统,进而实现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经由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建构体现中国文化、哲学根基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体系。

5.2提升比较教育实践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中国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还需在提升实践价值方面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比较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型指向,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于本上教育实践,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需要,实现比较教育在教育决策、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智库功能,提升比较教育对国家教育发展影响的可见度。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人世界,中国比较教育共同体更要致力于在这个竟争与合作、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孤立主义与世界主义共存的多元化时代中实现比较教育的价值。社会和经济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给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决策提出了挑战。教育如何应对来自于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由可持续发展引发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比较教育做出回应。教育和知识已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未来比较教育研究应超越国家中心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和视角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5.3夯实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扩大中国比较教育国际影响力

无论是出于比较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还是应对社会变迁对教育带来的挑战,比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都函待加强。学科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学科专业人才影响力的基础之上,中国比较教育若要彻底改变学术边缘地位,从知识体系的消费者转变为世界知识体系的生产者、合作者、对话者,就必须重视比较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构筑比较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关键。除了在教育体制内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完善学科制度,搭建交流平台,也要强化与国际学者、组织的交流话,全方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全球化给比较教育带来压力也带来机遇。压力主要来自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环境的变化,而机遇则来自于学者们、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之间在国际事务上日益增加的兴趣。新的变化使得正在经历常规化、快速发展的比较教育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等方面遭遇挑战。比较教育学者及其继任者应树立学科自信心和使命感,直面痛点和难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创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