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对推进“生本教育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0/9/16 阅读数:640

对推进“生本教育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朱得军

摘要:海东市互助县推进实施“生本教育课堂”以来,全县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前置性作业设置不合理、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学习停留在表层、课堂模式和结构千篇一律等。生本课堂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本”,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互助县;生本课堂;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教育改革实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倡导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方式开展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感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

(1)海东市互助县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在全县中小学推进实施了“生本教育课堂”,推行生本课堂模式,使学校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课堂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师或“小老师”的引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3)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生本课堂中学生或者担任“小老师”,或者是小组发言人,这种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沟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本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实践、独立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生本课堂模式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前置性作业设置不合理。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大多以书面家庭作业为主,着重基础知识的预习,很少有问题能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人课堂。这样的课前预习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真正走人教材、开展自主学习的帮助作用不大。

二是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任务缺乏层次性。生本课堂中小组讨论是常规,课堂上诸多问题是在讨论和探究中解决的。但一些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往往注重的是学习好、比较活跃的学生,忽视了学困生的成长。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有效性会出现较大差异,生本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是学习停留在表层,深度学习难以发生。生本课堂中学生互查作业、互相问答是课堂组织的常见形式,但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提出的往往是一些低效或者无效问题,参与的只是一些表层的课堂探究活动,深度的课堂学习没有发生,课堂学习缺乏深度和厚度。

四是课堂模式和结构千篇一律。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就需要不同的课堂结构和模式。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各学科教师几乎都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程序。例如,先由“小老师”代替教师检查前置性作业,接着“小老师”呈现上课的内容,然后是提问、回答问题环节。这种模式只关注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生本课堂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本”,笔者觉得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釜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对那些过于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要适当加以引导,留时间给不爱发言、不敢发言的学生。学生发言后,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真正实现生本教育无差别的目标。日本前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曾说过:“要警惕那种虚假的自主和主体,并不是那种热闹的课堂就表示学生学习的主动和深人,也不是那种寂静的学生就表示学习能力弱,而应该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性格等内在的因素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学生积极发言了,就轻易表扬,或者某个学生一直默不做声而随意指责和批评。”

生本课堂需要教师精心备好课。生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似乎只是一个召集人,主要是看学生交流,轻松又简单。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本课堂中教师的劳动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也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教师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去解读文本,并思考设置前置性作业,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参与的程度。

教师要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是否灵活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应会的目标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探究?等等。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教师前置性作业的设置、问题的设计、小组讨论是否能顺利开展,影响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