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教育学简介 教育学杂志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 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期刊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更多

其他获奖

您的位置:首页 > 其他获奖

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信息来源:《教育学》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21/11/22 阅读数:984

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张艳红

摘要:基拙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就青海基础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发展基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1、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基础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截止2006年底,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中,已有30个县级行政区实现“两基”,比2000年增加了11个县;“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8.3%,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全省中小学发展到3339所,在校学生达到85万人,与2000年相比学校数减少538所,而在校学生却增加32万人;中小学教师48889人,比2000年增加4538;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67%95.86%76.0写,比2000年提高2.8613.325.3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05%,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学生人学率达到那.1%,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川

青海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呈显出以下几个特点:

1.1复杂性。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2%,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全省教育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较大,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两基”的18个县都在民族地区。加之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用语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使青海教育呈现出复杂的特点。

1.2分散性。青海从人口上讲是小省,但从地域上讲,却是个大省。全省3300多所中小学分布在72.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教育的点多、面广、线长,办学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学校的分散性是影响教育规模效益的重要。同样的教育规模、同样的教育产出,在民族地区要比内地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

1.3边远性。青海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大都居住在离中心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交通干线较远的山区和高寒牧区。这给青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四个不利,即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辐射;不利于大中城市对边远地带民族教育的支援;不利于各种人才、物质流向边远地区;不利于现代信息的传递,影响教育的现代化。

1.4差异性。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青海教育长期存在着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差异。从全省看,不仅各州县、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就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内部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差别。农村低于城市,牧区低于农村,青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更为落后。

1.5艰巨性。青海省经济总量偏小,政府投入教育和群众承受教育消费的能力弱,教育投入不足和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需要优质教育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就很难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促发展”。未实现“两基”的18个牧业县财政自给能力平均不足20%,加之这些地区办学以寄宿制为主,除了一般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外,还必须安排好学生衣、食、住、行、学习用品及卫生保健等,人均培养成本比一般学校高出三至四倍,工作难度很大。

2、当前青海基础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两基”攻坚难度大。未实现“两基”的16个县,即果洛州6县、玉树州6县、黄南州河南、泽库县、海南州同德县、海北州刚察县,主要分布在海拔4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大多都是国家和省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青海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关键在于这16个牧区县的义务教育水平能否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据2006年青海教育统计资料:未“普九”的16个县的学龄儿童人学率平均94.4%,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则较低,只有42.1%,而治多县、曲麻莱县分别只有18.9%19.8%,这说明青海高寒牧区普及义务教育步履维艰、难度极大。

2.2基础设施缺口大。随着“普九”力度加大,学生数猛增,加之西部开发、城镇化建设加快、外来务工和定居人口逐年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普遍存在校舍紧缺、班额过大的现象。已“普九”的30个县,特别是西宁地区和海东几个农业大县,大多不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未能纳人一、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校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西宁城区中小学校平均班容量达60人以上,西宁一中、四中、七中、虎台中学、十二中、西关街小学、南大街小学、南山路小学等学校平均班容量在65人以上,车站小学一年级班容量达107人。另外,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体育活动面积太小,南大街小学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仅1.75平方米,西宁市十三中生均活动面积只有1.54平方米。2。。3年到2007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将增加9.2万人,总量达到80万人以上,基础设施缺口很大,而各级财力薄弱,支持能力有限。

2.3部分地区办学条件差。西宁市中小学校舍大多是上世纪60~80年代修建的,这些房屋目前大部分已成危房。据统计,目前西宁市危房面积达20.3万平方米。另外,西宁市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匾乏、图书资料短缺、经费投人不足等问题。牧区六州574所民族寄宿制中小学,虽说已有300所列入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32007)计划,基本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还有200多所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仍十分简陋,纯牧业乡和乡以下学校用水、用电得不到保障,部分学校基本不具备食宿条件,学龄儿童上学难、食宿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客观地讲,青海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不小,即使六州中小学专任教师已达到,16753人,师生比例平均为1:18.8。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专业教师十分紧缺,究其原因,在于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教师过剩,牧区普遍存在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过于满足,而英语、音体美、计算机、劳动技术、双语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些县全县没有一名音乐、美术课的专业教师。这些地区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的学历不合格本身就可能反映出业务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仍普遍存在教学能力差、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教师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尤其是近几年,西宁等地公开招聘教师,使民族地区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据调查仅海西州2001-2002年就流失教师80多人。

2.5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教学质量低。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地方财力不足,教育经费紧缺,硬件设备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青海一些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质量低的问题,可以说民族学校大多是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数量太少,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家庭只要条件具备,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外地或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上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在西宁市就读的州、县干部子女高达2万多名,这一方面造成西宁市的中小学校学生人数过多,校舍严重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州、县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2.6部分学校规模小、学生少。近年来,虽说青海对全省尤其是牧区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学校规模小、在校生少的现象仍较突出。据调查,黄南州同仁县2005年,中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共有20所,其中在校生4050名的学校有20所,79所小学中在10人以下的教学班有124;n20人的教学班有184个,致使部分学校教师短缺,课程无法开设。

2.7管理水平低。如前所述,青海民族地区办学主要以寄宿制为主,学生又主要以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为主。由于他()们人学年龄小(一般只有78),在许多方面还不能自理,这就给教育教学、食宿、安全、卫生、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学校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管理工作还没有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标化的轨道,管理工作中传统方式和主观随意性比较普遍。

3、加快发展青海基础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1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打好“普九”攻坚战。考虑未实现“两基”的16个县都在边远牧业区的严峻现实,今后青海“两基”工作的重点应继续向西部和南部倾斜、向农村和边远牧区延伸,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缩小青海与全国“普九”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别,当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青海省政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其次要特别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工程促普及。未实现“两基”的地区,要以提高普及水平为重点,加大对“两基”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努力做到认识到位、投人到位、政府行为到位和教育执法到位等,确保残疾儿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已实现“两基”的农牧区要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控制初中辍学为重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及质量。西宁市、格尔木市等相对发达地区以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扩大高中招生为重点,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和提高高中教育水平。同时,要在所有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另外,还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努力使农牧区儿童在学前都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智力开发教育,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2坚持开放,理清思踢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2006年青海省初中毕业生71245人,而各类中等学校招生数只有58279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1.8%,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适龄人口不能升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在充分考虑“两基”攻坚需要的同时,应集中一定人财物力,重点办好一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还要加强优质高中建设。西宁、格尔木市及海东等地的人口大县,在适当增加布点的同时,要加快扩能步伐,加快初、高中分设;支持名优高中办分校,创办优质高中教育集团,以强扶弱。其他州县主要通过整合包括民族师范、卫生学校和职业学校在内的现有资源,解决好生源增量问题。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采用民办机制、股份制等新建高中,并逐步做到按质定价,优质优价,以保证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增加重点高中资源,如青海师大附中、青海民族高级中学、乐都县第一中学、贵德县第一中学等,面向贫困地区特别是青南牧区扩大招生;积极创造条件在内地发达省份如辽宁、浙江、湖北等举办青海高中班,扩大异地办学规模。同时,依托国家实施的职教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职院校和职业高中,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省外职业院校、大企业的联系,采取联合办学和“订单”培养等方式,不断拓宽异地培养人才渠道。

3.3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青海基础教育特别是民族基础教育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十一五”期间,东部农业区各县和牧区人口大县,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小城镇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合并、压缩布点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扩大学校规模,重点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高中;人口稀少的牧区和边远山区,按照集中办学、扩大规模的要求,走寄宿制加远程教育为主的办学路子,乡办完全小学,县重点办好小学、初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硬件达标、管理规范的寄宿制学校。青南牧区14县及其他情况类似的纯牧业县,要进一步办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效益较高的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对于规模偏小的乡寄宿制小学,要实行跨乡()联合办学;人口少没有条件的县不设高中,将高中集中到州上或异地办,县上集中力量办好小学和初中。演时,要加快六州民族师范、卫生学校、职业学校、党校等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提高校舍、师资、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益。

3.4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青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主要是提高质量、稳定队伍以及解决好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二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同时,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途径,提高学历,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p三是根据学科需要,州职业学校、民族中学、普通中学和各县初中应打破地域界线,从省内外师范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解决初中以上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全州小学教师和藏语文专业教师相对过剩,而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又相对不足的实际,各县教育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送出去进修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教师在职转岗,加快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四是继续实施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教师岗位计划,切实解决城镇教师局部超编、边远农牧区教师数量不足、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

3.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步伐。用信息化带动农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青海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也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在国家的支持下,青海提前两年实现拟」目标,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光盘播放、卫星接收、计算机教室三中模式基本覆盖全省中小学,容量达到5T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库建成并实行运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区中小学软件尚显不足,尤其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手段和双语教学软件,缺乏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等。因此,民族地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把应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远程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把教学光盘的普及应用切实抓紧抓好,使优质教育资源普遍进人农村牧区学校的课堂,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小学和教学点师资水平不高,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的困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3.6制定和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有38万多人,他们能否接受义务教育,既关系到他们能否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

公民,关系到他们及其家庭能否摆脱贫困,也关系到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因此,在落实好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对青海民族地区尤其是地处“三江源”高寒地区的18个牧业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增加免费教科书品种,力争将义务教育阶段用藏语文授课的各类辅助教材纳人国家免费供应范围。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制度。对考人大中专院校的民族地区贫困生,在实行“奖、贷、补、助、减”政策时予以倾斜和照顾。

3.7继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加大异地办班的工作力度.在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方面,近几年,党和政府及各地创造了不少经验,目前影响最大、效益最好的要数教育对口支援工程了。所谓教育对口支援工程,主要指从2002年起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两个工程”,即“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这两个工程的核心是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实践证明或将继续证明,对口支援和协作,先进和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和困难地区,它既使东部支援西部、城镇支援农牧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3.8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尤其是民族基础教育一靠认识,二靠投人、三靠科学管理。管理在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管理,主要包括么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用好各种项目资金,这里既包括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农村初中改造项目,也包括职业教育项目等。二是要精心选配好各校的校长。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爱教育事业,懂得现代教育管理,并富有强烈事业心和吃苦精神的同志配备到校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认真贯彻《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各种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尤其在“一费制”的使用、勤工俭学收人、寄宿生伙食补助等方面,做到账款账物相符,收支往来清楚,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并逐步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四是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州、县教研室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工作,大力倡导、引进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60 百度